中国制造绝对战胜不了日本吗?
日前,日经BP社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制造业中,中国A战胜不了日本之处》,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企业最大的弱点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认为,“中国制造的品质有一种是绝对赶不上日本的,这就是‘特殊工序的品质’。”
这里所说的“特殊工序的品质”,是指“只要不坏,就无法判定质量好坏”的工艺,准确地说,就是中国缺乏可以保证品质的熟练工人。
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在高科技领域,日本引为自豪的,不是他们的尖端技术,也不是世界领先的科研人才,而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熟练工人。专栏作家近冈裕将这些熟练工人视为日本的“宝藏”,并且认定,这是中国制造业“绝对战胜不了日本之处”。
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内媒体就开始大声疾呼,中国的高级技工已经成为紧缺资源,不过,只是没有日本人看得这样深刻,也没有提升到人家这样的认识高度。现在,日本人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致命软肋,难道这真的就成了“绝对战胜不了日本之处”吗?
依笔者之见,熟练工人匮乏,固然是一个严重问题,但并非“绝对战胜不了日本之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中国企业的飞速进步也是举世公认的,就连日本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也承认:“前不久还根本不是我们对手的中国厂商,不知不觉之间对方就已经发展到了能够与本公司低价产品进行竞争的水平。”正如近冈裕所言,“整体而言,中国的产品制造能力已经相当高”。
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整个IT行业的各个产业链中,从PC到DC,从手机到电视,中国企业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竞争对手。而且,在中国市场上,一些老牌日本企业正在节节败退,比如,继松下、三菱、东芝退出中国手机市场之后,NEC也挥手拜拜了,日本手机几乎是全军溃逃;又比如,曾经不可一世的东芝笔记本,在中国市场早就被挤出前十名的行列,富士通笔记本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参与中国市场上价格战;再比如,在中低端市场上,日本的数字电视难敌中国产品的全面围剿,高处不胜寒。如果说日本企业是不可战胜的,那么,不知上述现象当作何解释?
事实仍在证明,在中国市场上,日本企业的最大障碍不是中国企业,而且自身的问题,索尼就是一个典型。今年以来,很多不顺心的事缠上索尼,剪不断,理还乱,DC一大批产品出故障了,PS3技术障碍挡住上市去路了,960万笔记本电池都要召回了。并非索尼的工艺有问题,而是索尼为了自身利益削减成本,省却了电池的过充电保护环节,导致电池起火爆炸。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咽,活该!
严格地说,中国企业也有日本企业绝对不可战胜之处,那就是成本。中国的零部件和材料与日本的产品相比,价格至少便宜3成,便宜5成的极为普遍,最便宜的不足日本价格的1成。近年来,受成本压迫而难以自拔的日本企业,纷纷从中国企业采购。《日经产品制造》正在连载的“中国的低价零部件选购指南”,已经成为深受日本厂商欢迎的重点栏目之一。
应当相信,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将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熟练工人为基础的高级技术队伍也将形成足够的规模,并以此来保证“特殊工序的品质”。
应当感谢近冈裕的提醒,“中国的制造业无论发展的有多快,今后至少需要10年时间去培育熟练工人。”从现在起,中国企业应当下苦功夫培养自己的熟练工人,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工,10年以后,再与日本企业一决胜负。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迟早有一天要让日本企业界承认,在中国企业手下,日本对手并非“绝对不可战胜”。
咨询热线
133-6050-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