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除湿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根据需求进行拆卸或拼装的除湿条结构。背景技术:2.除湿条为内置有除湿体的结构,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烘干结构使用,该除湿条可以应用于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及场合,如中国南方的冬季,或衣柜内,以降低一定空间内的湿度,从而达到除湿使用。3.现有的除湿条的结构大多为一体式,且大多应用于除湿机内。现有的除湿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除湿元件湿度饱和的问题,继而影响了除湿的效果,现有除湿条的一体式结构致使使用者在对其进行更换或检修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4.因此,如何改进除湿条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技术实现要素: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需求进行拆卸或拼装的除湿条结构。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7.一种组合式除湿条,其包括至少两个除湿单体,相邻的除湿单体之间通过拼装结构连接,所述拼装结构包括滑动卡座及滑槽,其中:8.所述滑动卡座设置于一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面上,所述滑槽开设于另一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面上;所述滑动卡座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并卡置于所述滑槽内。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底面具有弹性卡扣;所述滑动卡座的端面开设有卡槽;10.所述滑动卡座沿所述滑槽方向滑动至所述弹性卡扣处,所述弹性卡扣卡合于所述卡槽内。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弹片及凸块,其中:12.所述滑槽的底面开设有u形状的分割槽,形成所述弹片;13.所述弹片的顶部朝所述滑槽内腔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凸块。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动卡座包括一体相连的凸柱及卡块,其中:15.所述凸柱置于所述对接面上,所述卡块位于所述凸柱的顶端;16.所述卡块的远离所述凸柱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形成所述卡槽。1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槽的边沿具有定位凸条,所述定位凸条对应所述弹性卡扣设置;18.所述定位凸条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与所述滑动卡座配合,形成定位结构。1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拼装结构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2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除湿单体上设置有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其中:21.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面上,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底部,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2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侧孔为连通所述除湿单体内、外的通孔,其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间隔排布。2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底孔位于所述底部的底面上,并与所述除湿单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底部的底面为靠近烘干源的端面或侧面;24.所述散热排湿底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间隔排布。25.进一步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除湿单体的顶端铰接有提手,形成手提结构。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27.本实用新型将除湿条由至少两个除湿单体拼装而成,拼装结构采用滑动结构及卡合结构结合,在实现除湿条能根据需求需求进行安装及拆卸的同时,还能确保所述除湿单体的拼装结构具有稳定以及方便操作等优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28.本实用新型还在除湿单体上开设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开设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在烘干过程中,形成排湿通道,从而增加排气槽提高除湿剂二氧化硅的去湿效率,同时还能确保吸湿效率;29.本实用新型还在除湿单体上设置提手,形成手提结构,进一步提升除湿单体的使用便捷性。附图说明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3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除湿单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3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单体结构示意图;34.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3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36.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37.实施例3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除湿条,其包括至少两个除湿单体100,相邻的除湿单体100之间通过拼装结构4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湿单体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除湿单体100对称分布,所述除湿单体100与另一除湿单体100相邻接的侧面为对接面,所述除湿单体100为半圆形柱体,两个所述除湿单体100之间拼装形成一圆柱体,并装配于烘干结构内,实现除湿、烘干。39.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拼装结构400的数量是以成本、拼接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拼装结构400是将利用滑动卡合进行拼装,达到相邻所述除湿单体100相连的目的,所述拼装结构400为四个,并呈矩阵分布于相邻除湿单体100之间。40.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拼装结构400包括滑动卡座410及滑槽420,所述滑动卡座410设置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对接面121上,所述滑槽420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对接面上;具体的说:所述滑动卡座410及滑槽420分别位于不同的除湿单体100上,一个所述除湿单体100上具有两个滑槽420及两个滑动卡座410,与另一所述除湿单体100上设置的两个滑动卡座410及两个滑槽420,以实现两个除湿单体100之间的稳定拼装;41.更具体的说:如图3及图4所示,同一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对接面的两个滑槽420同侧且上下分布,两个所述滑动卡座410同侧且上下分布。42.所述滑动卡座410与所述滑槽420滑动连接,并卡置于所述滑槽420内。43.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滑槽420为矩形状的内凹槽,其长边方向沿所述除湿单体100的轴向设置,所述滑槽420长边边沿的中部设置有定位凸条421,所述定位凸条421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形成进口呈工字形的滑槽420结构;另,所述滑槽420的底面设置弹性卡扣440,所述弹性卡扣440位于所述滑槽420的中部并对应所述定位凸条421设置;具体的说:所述弹性卡扣440包括弹片441及凸块442,所述滑槽420底面开设有u形状的分割槽,形成所述弹片441;所述弹片441的顶部朝向所述滑槽420内腔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凸块442。44.如图3所示,所述滑动卡座410为一凸出的座体,其包括一体相连的凸柱411及卡块412,所述凸柱411置于所述对接面上,所述卡块412位于所述凸柱411的顶端:所述卡块412的远离所述凸柱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形成所述卡槽430。45.如图3所示,为了提升所述弹性卡扣440与卡槽430之间卡接的稳定性,所述凸块442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状,所述卡槽430的形状与所述凸块442相适配;进而,当所述滑动卡座410沿所述滑槽420的长边方向滑动位移过程中,所述弹性卡扣440启动,并在滑动卡座410滑动至对应位置时,所述弹性卡扣440上的凸块442通过弹片441的控制卡入至所述卡槽430内,同时,所述定位凸条421卡置于所述凸柱411的两侧,实现滑动卡座410与滑轨的稳定相连,提升拼装结构的稳定性。46.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除湿单体100包括顶盖110、底盖140、弧形外壁120及弧形内架130,所述弧形外壁120包括一体相连的弧形主体及两个侧壁121,所述两个侧壁121分别位于所述弧形主体的两端处,并沿所述弧形主体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外壁通过所述两个侧壁121与弧形内架130相互拼装形成所述的半圆形架体,半圆形架体内填充二氧化硅吸湿体,所述顶盖110及底盖140分别扣设于所述半圆形架体的顶端及底端。47.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拼装结构400中滑槽420与滑动卡座410均设置于两个二所述侧壁121上,更详细的是:两个所述滑槽420设置于同一侧壁121上,并呈上下分布;两个所述滑动卡座410设置于同一侧壁121上,并呈上下分布。48.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对接侧面上,所述对接侧面为所述除湿单体100靠近另一所述除湿单体100的侧面;具体的说: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对接侧面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侧壁,所述两个条形侧壁为所述弧形外壁的两个侧壁121;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的数量为多个,并呈两列多行的分布,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的行与行之间间隔分布,各行散热排湿侧孔沿除湿单体100的轴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呈两列十行排布,即:两个侧壁121上均设置有散热排湿侧孔210,所述侧壁121上具有呈一列多行排布的多个散热排湿侧孔210,也就是说,两列排布的多个散热排湿侧孔210分别置于所述两个侧壁121上;49.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包括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呈矩形阵列,所述通孔为贯通除湿单体100内、外的圆形状贯通孔。50.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底部,即: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开设于所述底盖140的底面上,所述底面为靠近烘干源的端面或侧面,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为贯通所述底面的通孔,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呈扇形阵列分布,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为条形孔;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与除湿单体100同轴分布;51.具体的说:如图4所示,所述底盖140呈半圆形状的盖体,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与所述底盖140同轴分布,并呈扇形阵列。52.如图4及图5所示,将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及散热排湿底孔220均开设同一除湿单体100上,且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及散热排湿底孔220分别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内腔贯通,实现连通所述除湿单体100的内外空气,以朝向侧面及底面分别进行排气,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从而有效的提升排湿通气效果。53.如图2所示,至少一个所述除湿单体100的顶端设置有提手300,形成手提结构。具体的说:所述提手300为一圆环体,其位于所述除湿单体100的顶盖110上开设的容置槽内,所述容置槽为环形槽,所述提手300的两端均具有铰接杆,通过所述铰接杆与所述顶盖110铰接;优选的:所述提手300的端头的铰接杆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置于所述提手300端头的两侧,形成可旋转拉出或隐藏的手提结构。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咨询热线
133-6050-3273